来源:甘肃长安网
责任编辑:李婷
发布时间:2018-08-31
阅读次数:
本网讯 2017年以来,陇南市康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把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实际,结合基层平安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典型培育,全面建成了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综治中心建成后,以县级综治中心为统领,横向整合45个职能部门,纵向统筹乡村综治力量,创新完善了分类分级处置、定期分析研判、全程跟踪督办、考核奖惩激励等运行机制,突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强化一体化指挥、多元化联动,探索实践了“网格+”模式。自中心建成以来,累计处置各类问题1万余起,在社会治理、服务民生、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标准意识引领综治中心建设
2017年初康县把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全县政法综治工作的“一号工程”,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建立了县委统筹,政法部门牵头,乡镇部门落实,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综治工作格局。按照综治中心建设国家标准,首先抓试点,树样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四化”“四有”标准建成了以“AB岗规范运行、一站式服务”为格局的乡镇综治中心。其次及时总结推广,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召开了全县综治中心建设推进会,结合全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找差距,补短板,提升质量,完善内容。2017年底,按时完成了全县21个乡镇的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任务,并且全部规范运行。
以资源整合推动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
按照“实用实效”的标准,村级中心和乡级中心分别按照“基础平台”“实战平台”定位,明确全县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必须达到“四个化”和“四个有”。“四个化”即硬件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规范化;组织建设网络化;日常管理严格化。“四个有”即有一处符合规范要求的办公场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有一支协调有力的综治队伍;有一股保平安、促和谐的综治精神。软件资料台账按照“一图一表两平台四册一记录一汇编” 要求,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一图,制作乡镇网格化示意图;一表,综治工作基本情况一览表;两平台,综治E通电脑平台和便民服务查询平台;四册,综治工作综治机构登记册、服务管理对象登记册、事件信息登记册、重点场所重点行业登记册;一记录,综治工作会议记录;一汇编,综治工作制度汇编)。县综治中心按照“枢纽平台”的定位,加强资源整合和场所、队伍、制度建设,建立实体化运行机制。县级综治中心办公场所的总办公面积2040平方米,信访、公安、卫计、教育等45个综治成员单位派员入驻办公。乡镇综治中心依托原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依托村民服务中心整合现有资源,实行“一站式”服务窗口接待群众,形成“联调、联防、联治、联创”的工作格局。2018年对照国家标准对乡镇综治中心进一步规范升级,目前城关镇、阳坝镇、大堡镇、周家坝镇等乡镇已规范升级建成集矛盾纠纷调解、公共法律服务、应急指挥调度、社区矫正服务、网格化管理等一体化的多部门联合运作中心,实施“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工作机制,可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精细化、动态化服务管理。
以探索实践“网格+”模式创新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
2017年,康县在综治中心作用发挥上下功夫,出实招,求实效,探索建立综治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通过“定格、定人、定责”,依托综治中心工作信息平台,探索实践了“网格+矛盾纠纷联调”“网格+平安景区”“网格+警务”“网格+消防”等“网格+”模式。按照“一格一员”的原则,共配备1640名网格员。网格员将通过“综治E通”手持终端,实现基础信息采集、事件处理、移动办公、移动调度等移动应用,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促进信息快速流转与人员无缝对接。截至目前,综治手机终端已累计登录6万余人次,采集上报矛盾纠纷及各类事件信息9805件,走访重点人员5163人次,全县人口信息、房屋信息、各类重点人员和特殊人群信息已经全部录入平台,并及时更新高效运转。
今后,康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统一规范,整合资源,完善措施,积极提升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进一步推进村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乡镇综治中心改造升级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以综治中心为依托的大平安工作网络,为平安康县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陇南市康县县委政法委供稿 李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