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陇南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法治毕节”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责任编辑:李婷 发布时间:2017-07-11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毕节市作为法治贵州创建的首个试点地区,一年多来,为整个贵州提供的宝贵经验,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毕节市副市长彭容江近日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过去,当地百姓大多缺乏法律法规意识,政府服务人员也只顾闷头干,是完全的被动防御形态;创建之初,该市通过一系列措施举措为老百姓培养法律法规意识,倒逼政府干部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这是被动到主动的开始;现在,通过一年多努力,当地百姓变得“懂法、遵法、守法”,使政府服务人员变得“想干、敢干、肯干”。这是从过去的“不做”到“不得不做”再到“自愿去做”的巨大转变。
 
真心关爱 百姓说好
 
在毕节市黔西县公安局南城派出所内,望着捧着生日蛋糕的小女儿,陈女士对民警说不出的感激。
 
据陈女士介绍,周末一大早,她准备带着7岁的小女儿妞妞去自己父亲家拜寿,可正当收拾完毕准备出门时,却发现妞妞不知何时不见了,焦急万分的陈女士报警求助。但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电话刚挂断不到5分钟,就接到警方电话通知,妞妞已经找到,正带回南城派出所。
 
事后陈女士才知道,之所以能够这么快找到妞妞,多亏了学校送的那块手表。
 
近年来,黔西县在法治毕节创建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管理,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儿童佩戴安全电话手表,
 
并与该县公安局天网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对儿童监护无盲区、关爱帮扶全覆盖,补齐家庭监管不力及父母沟通缺陷短板。
 
黔西县公安局局长李旭介绍说,该局通过运用“大数据”建设扁平化实战指挥体系,将城区划分为四个大网格,通过网格化布警,缩短出警半径,实现了一点定位、一键派警、一目了然、一图调阅,初步建成了别具特色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毕节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与公安满意度,每年都在大幅度提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未成年人管理上,毕节也从没落下。
 
为加强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管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毕节建成了诸多“育新工程”专门学校,以“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为办学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和矫治帮扶工作。
 
“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关爱和管理办法,让百姓说好才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毕节市教育局局长王发礼说。
 
生态环保 造福一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人为破坏等原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就成为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毕节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何志勇说。
 
据了解,就退耕还林这一项工作,该市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将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作为试点,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法治护航,文明创建等,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毕节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张槐安告诉记者,退耕还林以前,当地百姓大量毁林开荒,垦殖率一度高达90%以上,“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春种一片坡,秋收一小萝”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全村都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发现,近年来,通过“法治毕节”创建的契机,羊场镇镇政府确立了政策法规宣传到位,退耕还林资金补偿到位,干部服务群众到位,制定村规民约约束到位“四到位”生态文明创建机制,让法治工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有力保障,解决了以上隐患问题。
 
“生态环保是千秋万代的事,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有信心和能力让生态环保与经济腾飞并驾齐驱,造福一方百姓。”毕节市环保局局长吉焕说。
 
开拓不止 创新不断
 
“什么是改革?为什么要创新?一切改革创新的宗旨就是更有效地服务于民。”毕节市大方县黄泥塘镇党委书记刘平说,自开展法治创建工作以来,该镇以法治政府为核心,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组建“三办四中心”、推进“司法行政公共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和推动“三项重点改革”工作,全力打造“法治毕节”新篇章。
 
据介绍,“三办四中心”的组建实现了办事机构从“臃肿”到“精简”的华丽转身。在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方面,该镇按照下放管理权限、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审批程序、限定服务时限的原则,将工作任务和职责相近的20多个站、办、所整合到一起;采取一条龙服务、限时办理、一站式办结运行模式;为服务群众,高效便捷,由过去的“进机关求人办事”变为“进大厅接受服务”。
 
在便民服务大厅,为自己二孩上户口的当地村民李某告诉记者:“现在办事情真是既快捷又方便,还不到10分钟就完事了,想当初为自己大娃上户口时,跑这跑那的,花了小半天的工夫。”
 
毕节市大方县黄泥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郝永镇说,“法治毕节”创建以来,在便民服务大厅入口处建立一个办事流程触摸查询系统,通过扫描手机二维码进入系统,实现现场申报和网上申报共享共通,做到24小时不打烊。
 
据统计,截至目前,三个服务载体共接受法律咨询84人(次);调解矛盾纠纷203件;开展大型法律宣传23次。该服务不仅赢得了当地群众支持,也为法治毕节创建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经过一年多的法治毕节创建,毕节试验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广大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得到提高,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执法更加公平公正公开,我们已走上法治建设的轨道,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完成法治毕节创建任务,为法治贵州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毕节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尹志华说。(王家梁 冉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