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陇南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广西司法改革回应新时代群众新期待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婷 发布时间:2018-11-19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守护服务叩开百姓安全门
 
广西司法改革回应新时代群众新期待
 
建成全国一流诉讼服务中心,公益诉讼聚焦保护绿水青山,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摸索出“广西模式”,智慧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逆势上扬……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广西壮族自治区聚焦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丰硕成果。
  
在这些化茧成蝶的过程中,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的政法工作、司法改革展现出八桂大地特有的景致。最直观的展现就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攀升。2018年上半年,群众安全感达到96.12%,创历史新高;政法队伍执法满意度90.69%,首次超过90%,政法核心工作和主要衡量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获得感越来越强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一直是广西的金字招牌。如何走出具有广西特点的保护绿色发展之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摆在广西政法机关面前的重大时代命题。
  
仅仅一年多时间,“检察蓝”的足迹遍布广西绿水青山。
  
在上林县大龙湖景区,上林县检察院就景区水质下降向县农林水利局发出检察建议。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与服务下,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2000多个网箱全部清理,价值3000多万元的鱼货售罄,大龙湖重现如画山水。
  
南流江流域污染,自治区整治的号令吹响后,检察机关循着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脚步深入调查,参与整治行动,督促关停污染养猪场。
  
今年6月,广西检察机关提起的首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藤县“9·3”广东垃圾跨境倾倒民事公益诉讼案获全额赔付200多万元,大快人心。
  
广西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案件涉及环境、水体、土壤、空气、食品加工等,已经基本消灭案件空白点。截至目前,共收集各类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307件,立案审查617件,向法院提起诉讼30件。
  
“严惩环境领域违法犯罪,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充分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是检察机关职责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宣传处处长何文凯说。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改革发展成果的惠及。
 
在崇左中院,诉讼服务中心占据两层楼,分设安检、立案大厅、信访服务、调解、速裁五个区域。
  
在立案大厅,智能导航导诉、立案自助一体等先进设备应接不暇。传统纸质卷宗材料上交,每分钟双面扫描60页,短短几分钟变成电子版,随即进入智能文件柜,自动生成二维码发送到办案法官的手机上。
  
玩转科技,“智慧”诉讼服务将一项项改革愿景变成惠民红利,回应了人民群众对诉讼服务的新要求、新期待。
  
目前,广西法院建成了一批具有全国水平的诉讼服务中心,56个法院完成了诉讼服务中心升级版的基础建设,立体化、精细化的诉讼程序体系正在形成。
 
幸福感越来越浓
 
今年6月27日,在公安部交管局召开的“深化公安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现场推进会”上,柳州交警作为广西代表,分享了“放管服”改革经验。会议结束后,柳州交警向社会做出庄严承诺:执法有尺度,服务无限度。
  
柳州交警的经验在于从细处着手,降低制度成本。他们率先在全区完成8项“放管服”改革措施,75%的交管业务实现互联网终端办理,还有“学法免分”、无人车管所、自助体检机、电子查验围栏等创新设计,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司法保障制度加强,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一路攀升。
  
广西司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符合司法规律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办案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各类诉讼案件平均审理时长普遍少于法定审理时间。
  
“一站式”检察机关综合性受理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广西经验”,6年时间,检察服务触角延伸至实体、网上、掌上、热线等群众需要的每一个角落。
  
全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搭建起“管理一站式,服务一家人,办事一条龙”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平台,整合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资源,扩大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内容,丰富服务形式,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方式,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已经建成。自治区司法厅加快建设“12348”广西法律服务网,通过实体、网络和热线平台的有机融合,将司法行政各项法律服务业务在一条流水线上同步运作和高效办结。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区70家行政体制的公证处,全部改革为事业单位。柳州市对所有公证事项一一罗列证据清单,所需材料一次告知清楚,在材料齐全、事实清楚且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所办公证事项一次完成。
  
“只要申请材料齐全、真实,符合法定受理条件,力争实现让当事人‘最多跑一次’。”东博公证处主任褚锦彪说,东博公证处对27项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无争议的公证事项,改进办证流程、精简办证手续、提供综合法律服务,真正实现“减证便民”。
  
民生服务有“数”,幸福感“叩开”一家又一家“百姓门”。
 
安全感越来越强
 
“在中国,双语警务室就在家门口,一有困难警察就出现,我一直感觉到很安全。”在阳朔生活了11年的荷兰人米洛说。
  
与风险赛跑,与时间较量,广西现代警务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安实战化水平和执法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
  
桂平市公安局成立广西首个县级公安机关警令指挥部,下设指挥调度、情报行动与合成作战3个中心,担负掌握全市公安打防管控等8项职能。多项警务工作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
  
桂平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蒙任进说:“以前公安机关多是被动对犯罪行为进行打击,如今依靠科技的力量,公安机关已经由被动变为主动。”
  
科技的助力,让广西公安插上腾飞的翅膀。
  
自治区公安厅顶层设计,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积极探索集约整合资源和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思路。各地公安信息化建设风起云涌,各显神通。
  
河池市宜州区公安局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公安使用、群众受益”的警企联动模式,在千家万户建起社会视频监控系统,构建起城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桂林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创新研发“外管易”和“外事通”软件,外国人管理“底数搞清楚、动态掌握好”的难题迎刃而解。
  
除此以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还来自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来自官司的公正判决,来自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来自正气得到弘扬。广西深化执行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建成信息查询、远程视频指挥等六大系统,覆盖全广西、与全国联网,打造24小时在线网上执行局。自治区高级法院会同自治区综治办等15个部门建立家事审判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与自治区妇联等12个部门构建反家暴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家事纠纷化解从“一判了之”向“家庭救治”转变。
  
“广西把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司法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重要工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司法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广西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维稳办主任,公安厅副厅长唐斌说。(莫小松 马艳 王志堂 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