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婷
发布时间:2018-12-03
阅读次数:
红绿灯随群众需求开
海宁创新“互联网+城市交通管理”模式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 本报通讯员 李武岐
“海宁经济发达,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堵车让大家感觉很不爽,群众迫切需要畅通的交通,为此我们对全市的交通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估,借助科技力量持续优化,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每天为群众节省了不少时间。我觉得红绿灯随群众需求开,这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真正为群众办事。”浙江省海宁市公安局局长顾照荣今天向《法制日报》记者说。
“最近运气真好,出城只用了十多分钟,就遇到两三个红灯。”11月29日早上,从浙江海宁市区前往30多公里外的长安镇上班的林先生,颇感舒心。到了晚上,他要驱车返回市区,这大半年来,他发现出城进城顺畅了很多,排长队情况少了很多。
其实,林先生和许多市民都不知道,交通顺畅是海宁公安在背后巨大的付出与努力换来的。仅林先生每天经过的海宁大道皮革城路口,红绿灯配时方案就制定了24套,可根据早高峰、晚高峰、平峰、周末、节假日等不同时段的车流量状况实时调整。
“为了方便市民出行,今年5月份,海宁市公安局联合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启动了市区智能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项目,主要从交通数据采集、交通信号控制策略、交通信号配时优化三个方面入手展开。”海宁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赵勇说,项目实施后浙大中控工作人员就常驻交通指挥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因海宁市地域东西狭长,根据市区车流量早上出城多晚上进城多的“潮汐”现象,“个性化”为市区163个路口制定了信号配时方案,高峰期间重点缓解拥堵问题,平峰期间最大限度提高绿灯利用率,缩短路段行程时间。
为了掌握每个路口的道路通行状况,警方根据车流量监测系统,结合人工巡查,采集了每个路口的车道分配、信号灯类型、行人过街长度、不同时段车流量、信号配时方案等信息,建立电子化建档。有了第一手的数据,交通指挥中心的民警就能及时对红绿灯放行时长做出调整,在早晚高峰时段,尽全力减少停车次数,让驾驶员缩短红灯等待时间。
针对海宁每年都要举办观潮节等大型活动,其间车流人流剧增的特点,海宁警方提前筹划,制定三道交通管制圈、增设临时车道、调整红绿灯配时方案等,确保了在日增上万辆机动车的情况下,海宁地区的道路交通状况平稳有序。
高德地图拥堵指数显示,今年10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早高峰的拥堵排名已经从嘉兴地区(8个区县)的第5名下降到第7名,平均车速提高15%左右。
据悉,海宁市公安局与公安部交通科研所等机构合作,引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等城市交通智能联网联控技术集成及示范》课题,经过三期建设,已经顺利通过验收,在汽车保有量较2013年翻番的情况下,中心城区道路通行能力提高12%、绿灯使用效率提高13%,万车事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12.9%和20.7%,获评全国“互联网+城市交通管理”十佳创新奖。
本报海宁(浙江)1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