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婷
发布时间:2019-01-17
阅读次数:
村寺并联治理让枫桥经验在藏区落地生根
玉树打造藏区社会治理新模式
□ 本报记者 韩 萍
□ 本报通讯员 孙海玲
“这件事情是我太过激动,以后不会了。”
“事情闹成这样,我也有责任,以后我们还是好邻居。”
看到村里益西文江和昂江战斗握手言和,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市隆宝镇代青村村党支部书记、调解委员会主任格来江才很是欣慰。
两人因为草山围栏纠纷闹到村上,村里调委会通过村规民约,面对面疏导调节,将矛盾解决在村级层面。
格来江才说,曾经的问题村变先进村,小事不出村,矛盾“零”纠纷……这一系列的变化源于“党建”带“网建”的社会治理模式。
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三江源头,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的一个州,也是青海寺庙僧尼最多、宗教氛围最为浓厚、社会问题最为复杂的自治州。
面对复杂情况,玉树如何打开藏区社会治理的突破口?如何让“枫桥经验”在玉树落地生根?
近年来,玉树坚持以理念创新推动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着力打造“党建引领建网络、改革创新破难题、服务群众提水平、依法治理筑底线、民生保障强根基”的社会治理“玉树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青海特色、藏区特点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开创了跨越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民生改善、生态良好、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党建引领是做好所有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玉树化的有效途径,更是破解藏区社会治理的一把金钥匙。”玉树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战民近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党建引领构筑基层治理网络
“几年前村里组织涣散,人心不齐,草山纠纷频发、邻里矛盾突出。这种情况下村两委也无心顾及发展,扎西村因此也一直戴着问题和贫困的帽子。”说起几年前的扎西村,玉树州治多县立新乡副乡长革邦深有感触。
3年前换届选举,村里推选出思想好、有担当、有威望的人组成了新的两委班子,同时针对村里矛盾纠纷多的实际,成立了村综治专管员,村寺并联治理工作组以及矛盾调解小组,并且制定了符合村情实际的村规民约。
“这两年随着州县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治理工作的实施,大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里的环境逐步改善、邻里关系越来越好、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少,现在真正是小事基本不出村。”扎西村党支部书记仲才说,党建引领下的治理网络是扎西村变化的关键。
近年来,玉树州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保证,大力实施“抓支部、活支部、强支部、管党员”战略,坚持以党建带“网建”,积极构建“一建到底”的组织网络、“一联到底”的服务网络、“一通到底”的信息网络,实现了组织网络、工作网络在城乡基层的全覆盖。组织网络“一建到底”,以扁平化方式把支部建在网格、建在楼院、建在帐篷、建在马背,实现党的阵地建设全覆盖,确保了基层党的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无缝对接。服务网络“一联到底”,建成市县级管理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管理服务分中心、社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基层管理服务单元四级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村民”的农牧区党组织服务网络,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既做到了服务管理网络“全覆盖”,又做到了服务管理群众“无缝隙”。信息网络“一通到底”。创新建立了“互联网+”思维下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新机制,开通州级党政领导与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寺庙寺管会主任藏汉双语信息网络双向直通车“玉树先锋”,架起了党委政府沟通群众的“连心桥”,以“智慧玉树”建设为载体,通过信息共享激活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八大并联机制实行村寺联治
玉树州有247座(处)藏传佛寺院和活动点,寺庙基本覆盖了全州每一个村;僧尼2.3万人,超过全省僧尼总量的半数;藏族人口39.7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98%,且全民基本信仰藏传佛教,寺庙对社会和群众的影响深远而厚重。
面对特殊的州情,玉树州委州政府深刻认识到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而乡村社区和寺院是玉树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寺院和村互相依赖,治理村就必须治理寺、治理寺就必须治理村,只有做到寺院和村社同等对待、僧尼和村民一视同仁,才能维护好玉树社会大局稳定。
安冲乡是玉树寺院最多的一个乡镇,有的村甚至是一社一寺。
“以前村民和寺院之间关系紧张问题突出,导致邻里间、亲戚甚至夫妻间矛盾重重。”结拉村党支部书记罗松元丁说,实施村民议事、实行村规民约,将村寺同步治理,矛盾出不了村。
三年过去了,如今的结拉村,古朴宏伟的寺院建筑群,整洁的藏式庭院,平坦的水泥路,村民人均收入也从以前的不足三千元提高至去年底的5000元,邻里关系融洽,社会和谐稳定。
转变,源于2015年玉树州村寺并联治理工作的实施。
“村寺并联治理模式是结合玉树实际,积极探索建立的藏区社会治理新模式。”玉树州委政法委副书记陈松说,把寺庙作为基本单元、把僧尼作为基本群众,本着“以强村带强寺、以村稳促寺稳”的原则,在推动共同管理、协助管理、自主管理三种寺庙管理模式规范运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村寺并联”治理模式。
村寺并联治理把村社与寺庙依据地域分布、僧俗习惯和教派源流捆绑起来,联体布局、综合施策,共同担责、共同发力、共同治理,抓联动、建机制,全面实施“治理整顿并联、宣传教育并联、班子建设并联、民生普惠并联、社会治安并联、解决问题并联、责任义务并联、考核奖励并联”的八大并联机制,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有力提升了寺庙依法依规管理水平,推动寺庙管理由应急处置向常态建设、由被动应付向主动防控、由粗放管理向精细施策转变,促进了寺庙管理创新与社会治理创新有机统一。
“我们还着力推动‘村寺并联’模式向‘强村带寺’模式转型升级,不断打造为精准扶贫、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族团结等提供服务保障的‘村寺并联治理+’升级版,使‘强村带寺’治理模式成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确保藏区长治久安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陈松说,村寺并联工作启动三年多来,玉树州创新推出“村寺并联治理”+“三基建设”+“精准扶贫”+“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虫草采集管理”+“民族团结创建”+“雪亮工程”的村寺并联治理升级版。
法治德治齐抓筑牢和谐底线
“交通信号灯怎么看?这样的道路标志是什么意思?十字路口掉头应该注意什么……”走进玉树市交警大队法规教育室里,宣传队员尕桑拉毛正在用流利的藏语为前来听课的群众耐心讲解相关的交通法律法规。
“针对牧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我们专门成立了这个法规教育室,定期组织全州五县一市的交通劝导员、村警以及牧民群众来这里听课,内容包括涉及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法律法规。同时还组织人员进学校、进牧区,面对面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玉树市交警大队办公室主任格德加措说。
近年来,玉树州坚持把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把依法治藏作为藏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遵循,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升了藏区社会治理的基础能力和整体水平。
玉树州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持续推进“法律七进”活动,编制本土化宣讲教材,在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中实施定向普法、精准普法、系统普法。深入推进“法律进寺院”活动,通过开展法治讲座和活佛论坛,增强广大僧尼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
“法治是社会治理之本,德治是社会治理之基,只有把法治作为藏区社会治理的‘压舱石’,把德治作为藏区社会治理的‘润滑剂’,坚持法治、德治协同发力,才能增强社会治理的系统功能和整体效能。”朱战民说,玉树州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依靠群众,深化和发展“枫桥经验”,重在真实地走进群众、深入基层,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以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区为平台,进一步深化强村带寺工作,推动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