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婷
发布时间:2019-01-09
阅读次数:
一年前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一年后应用遍布各领域
“雪亮工程”助社会治理进入全新状态
□ 本报记者 张晨
2018年1月,以农村为目标的“雪亮工程”,首次写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
一年来,各地“雪亮工程”推进情况如何?距离“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还有多远?发展建设中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解决?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键报警
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米
被称为守护人民安宁“千里眼”的“雪亮工程”,发端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通过村里的综治平台,几公里外的一个桃子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坐在家里,平邑县温水镇宋河村村民陈成英时不时打开“雪亮工程”App,看看孩子学校附近的实时视频。
手机上能看到,电视上也能看到。临沂各村庄里的视频监控接入村民家里的机顶盒,村民打开电视,进入智慧社区,就能查看村里视频、村务情况,动动遥控器,即可一键报警、举报投诉。
“‘雪亮工程’是在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战略,也是建设平安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城乡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米’。”中央综治办“大数据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课题组组长、首席责任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院长杨安告诉记者。
2018年3月16日凌晨,安徽省亳州市连续发生十余起汽车后视镜被盗案。民警调阅案发现场及周边监控视频后,很快锁定嫌疑人身份,两天后在河南省将嫌疑人抓获。
亳州市“雪亮工程”是全国首例一次性全覆盖的大型平安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财政投入21.46亿元。自“雪亮工程”运行以来,亳州“两抢一盗”发案数同比下降36.8%,破案数同比上升33.7%,利用视频监控系统破案数占比70%以上。
这是全国“雪亮工程”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比较行政法研究所所长杨建顺看来,全覆盖、无死角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不仅能遏制乡村刑事案件发生,还能遏制焚烧秸秆、乱倒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有利于乡村社会治安形势的根本好转。
一名在外务工人员在微博上写道:村里给各家安装了“一键报警”系统,父母有啥紧急情况,按一下遥控器,村里就会马上派人帮忙。我的手机装上“雪亮工程”App后,发现村里有什么异常,也能及时上报综治中心。我深切感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治安防控优势。
破解问题
监控安全标准实施探头可控
随着视频监控建设应用不断深入,技术人才缺口大、数据应用不深入、联网共享不规范、缺乏数据标准、数据安全无保障、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发展。
受访专家提醒,“雪亮工程”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一味注重硬件设备,不顾城市特征简单模仿其他城市……
摄像头出了故障怎么办?这是个最直接,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各地普遍设有基层网格员每日巡检、维保公司定期维护。通过平台自动报警、市民申报故障、工作人员使用中发现故障等多种方式,保证视频监控正常运转、发挥作用。
“谁建设、谁管理、谁维护,应建立完善的职业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管理和监看队伍,进一步规范相关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杨安建议。
“池子”里的数据不能共享怎么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副院长、警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永忠教授认为,首先,应深化源头数据采集。对现有警综平台和信息系统的信息数据全面开展清理核对,建立统一的采集入口和便捷的采集方式,形成“一次采集、全网通用”“一次变更、全网更新”的工作格局。其次,强化数据资源综合应用。在收集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分类分型,协同发展。最后,保障基础数据运行和维护安全。从基础硬件、数据管理、应用服务等不同层面,提高数据安全技术手段和防护措施。同时,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下放数据资源权限。
“雪亮工程”建设除了带来安全防范“无死角”的保护,也带来了隐私“全曝光”的隐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雪亮工程”建设涉及的视频监控图像信息数据保护、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面临着挑战。
2018年11月1日,由公安部牵头制定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开始实施。这是国内外第一个关于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方面的纯技术类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建议,搭建起自主可控的安防监控系统产业链下一步尤应在视频监控器材生产上落实这一标准,从源头让“失控的摄像头”全程可控。
逃犯克星
大数据升级城乡安防体系
2018年,歌手张学友在内地多个城市举办演唱会,几十名在逃人员在其演唱会期间落网。群众“逃犯克星”“世界巡回追捕会”的调侃背后,离不开“探头站岗、鼠标巡逻、图像比对”的功劳。
如今,“雪亮工程”项目已不仅局限于乡村安防体系,城区也加入到这次安防系统升级的浪潮中。路口违章抓拍,人面、车面识别逐步精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数字高清视频监控深度结合,释放出更多的警力资源。
不久前,衢州警方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抓获已非法电鱼6年的钱某夫妇。此案最初的线索是3张模糊的照片。警方运用“城市数据大脑”处理图片,识别嫌疑人的有关信息。系统自动搜索衢州监控实时数据和离线视频,最终收集到嫌疑人长期销赃的证据。
“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也对交通安全、各种事故救援提供了保障。”杨建顺说。
2018年10月15日早,在亳州市谯城区谯东镇一条道路上,一辆车撞伤两名晨练女子后逃逸,通过视频监控无缝追踪系统,逃逸司机1小时内即被抓获。
同样依托“雪亮工程”,浙江省海宁市、广东省东莞市等城市上线行人闯红灯抓拍曝光系统,让闯红灯的人次大幅下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基于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应用,政府部门以及社会治理相关部门在跨部门数据共享和联合行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及时发现问题,实时响应和处理公共事件与公众诉求,能够实现从事中干预、事后响应向事前预测、超前预判转变,从而建立防范和应对措施。”杨安说。
移动互联时代,群众动一动手指,就能参与到“智慧城市”中。
“雪亮工程”+“景区服务”——甘肃省兰州市搭建智慧旅游监控服务平台,将各个景区实时画面动态传输,既有利于实时监控景区人数,也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雪亮工程”+“智慧环保”——安徽省亳州市环境污染防治的创新实践,一改滞后化、单兵化治污格局,换来全市污染指标大幅下降、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雪亮工程”+“灾情防控”——四川省雅安市大沟村在2018年汛期中,运用“雪亮工程”发现滑坡、塌方等隐患5次,提前转移群众57人次。
“雪亮工程”+“打击文物犯罪”——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筑起防止文物流失的堤坝,2018年8月抓获盗掘“九层妖塔”犯罪嫌疑人26人,追缴文物646件……
“以一个城市或者一个村庄为单元,将各种数据融合起来,构成一个巨大、海量的大数据,在此基础上挖掘使用、分析这些数据的时候,社会治理将进入一个全新状态。”杨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