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责任编辑:李婷
发布时间:2016-06-02
阅读次数:
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项重大任务。新形势下,推动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建设,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和务实精准的方法加以推进。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本内涵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指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政府部门、政法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通过有效整合警务和社会力量,发挥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的协同作用,对社会治安实施全方位、动态化、立体式防控的一项系统工程。主要防控对象包括:
一是多发易发、受害面广、侵害度的高刑事犯罪,如杀人、绑架、盗窃、拐卖、“两抢”、黄赌毒、非法集资等犯罪。
二是容易引发群众发泄不满情绪、滋生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且影响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地区关系、民族关系的群体性事件。
三是重点人群,主要是曾经有违法犯罪处罚经历的前科人群、有家庭关系破裂或其他特殊因素的青少年群体、无正常职业或稳定收入来源的具有不良倾向的社会闲散人群。
四是重点场所和特殊行业,主要是城市商业繁华区、老旧楼群住宅区、城乡接合部地区、交通枢纽地区和物流汇聚群区等。
防控措施除包括人防、物防等传统措施外,还包括以强化宣传引导为核心、以多媒介为手段的“心防”。
治安防控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方面,仍然存在着贯彻落实工作格局不彻底、工作理念不到位、资源整合不协调、机制运行不顺畅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公安机关“小马拉大车”问题突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应当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但是一些政府部门、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片面地认为保平安只是公安机关的“独角戏”,对治安防控工作不愿或被动参与。甚至有些矛盾纠纷本身就是因相关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引起,但是不仅没有及时解决,反而在矛盾扩大直至影响社会治安时再甩手给公安机关处理。
二是重打击、轻防范的理念偏差依然存在。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尽量从源头上化解或防范影响社会治安的因素。但是,一些领导干部、民警和人民群众仍受传统思维限制,或认为建设防控体系是虚而不实的花架子工程,或认为就是严打、快打、重打,而防范则任务重、周期长且难见成效、难出政绩。
三是硬软件建设的有机结合仍待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既要有基础装备等硬件支撑,也要有民警等人力素质、警务机制等软件建设运行保障。尽管目前各地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进行了大手笔投入,但是在软硬件有机结合、协调合力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如在信息系统方面,存在警务综合平台和警种专业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采录不到位、更新不及时、社会资源整合不够、存在信息壁垒等问题。云计算、电子地图、电子围栏、车辆轨迹定位等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还不广泛、不深入。另外,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矫治与服务管理工作也存在力量不足问题。
治安防控立体化建设的改革建议
我国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建设,应当以完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为基础,以突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提升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建设为引领。具体包括:
一是要强化领导、突出职能,布好防控工作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治组织要强化治安调查研究的务实性和督促检查的实效性。在公安机关发挥骨干作用的同时,法院、检察院要结合批捕、起诉和审判工作,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和检察建议。充分发挥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的参与。
二是要精准结合、无缝衔接,密织防控纵横天地网。加强对公共交通以及学校、金融机构、商业场所、医院等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严防暴力恐怖袭击和个人极端案(事)件。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扬言报复社会人员、易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其他特殊危险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建设,普及视频监控系统应用。
三是科技支撑、信息先导,提升防控核心战斗力。进一步加大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城乡视频监控一体化。强化“大数据”在警务系统中的应用,在确保信息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提高外部信息系统与治安防控信息系统融合,增强各治安防控信息系统内部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是步调一致、汇聚合力,保障防控实施顺畅行。健全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和预警机制,定期对社会治安形势进行整体研判、动态监测。进一步推行扁平化勤务指挥模式,减少指挥层级,畅通指挥关系。建立完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联席会议制度、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协调会议和月报制度等。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强化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五是法治立基、制度先行,助推防控工作见长效。各级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应当重视建章立制、约束规范权力、保障维护权利。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执法,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积极推动司法改革,提升办案质量、维护司法权威。创新社会治安防控宣传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及现代媒体的优势与特色,引导干部群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相信法律、依靠法律。(穆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