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审理,我们俩都认识到了各自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将改正错误继续共同生活,抚养好小孩,努力把日子过好。感谢你们的关爱!”8月19日,舒某一改往日的愁容,面对法官感慨道。
近日,舒某向两当县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解除与被告赵某的婚姻关系,并支付孩子抚养费。按照多元化解机制,两当法院组织双方进行了诉前调解,但因双方积怨较深,未能成功。
登记立案后,办案法官全面审查了案件材料,结合双方当事人的情况继续开展调解工作。为了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调解,办案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开庭审理。法庭上,双方围绕债务分配与女儿抚养权等问题激烈争辩,意见分歧很大,气氛一度紧张。办案法官敏锐地观察着双方当事人的表情、态度等一些细节,认为这起“危机婚姻”,还是有可能修复。“孩子更适合由我来抚养,有利于好的身心健康。”“我不同意她抚养小孩,债务我也不承担。”法庭辩论终结后,虽然双方都同意调解,但却互不相让,让调解陷入僵局。
凭着多年的审判实践经验,特别是双方还有一个未满一周岁的孩子,办案法官并没有径行判决。庭后继续引导双方当事人重新审视婚姻的意义,思考孩子未来的成长环境,试图在法律的框架内寻找情感的共鸣,让爱与责任重新在家庭中找到位置。经过法官的悉心调解,双方逐渐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开始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最终,在法庭的见证下,两人庭后和好,决定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考虑到案涉孩子不满一周岁的特殊情况,为了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承办法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见》,遂向当事人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并结合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向当事人强调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违法责任及不履行义务可能导致的后果,教育引导当事人提高责任意识,依法履行监护职能,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稳定的成长环境。这也是两当法院首次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
法官说法
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规则与判决,更是一种引导、一种关怀。在这起家事案件中,法院将调解工作贯穿始终,不仅挽救了一个家庭,更通过《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这一创新举措,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起案件的背后,是家庭的破裂与重建,是法律与情感的交织,更是对未成年人未来的一份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