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责任编辑:马静
发布时间:2025-11-07
阅读次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煜 通讯员 王安国
“让法的温度,照进寻常百姓家。”这是云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盐津法院法官杨青扎根基层十五年最深的执念。从田埂到堂屋,从彩礼纠纷到修路难题,她带着国徽巡回审判,用1384件民事案件、80.20%的调撤率、97.54%的息诉服判率,把纸上的法律,写成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田埂上的法槌声
没有高高在上的审判台,只有田垄边、农户家中的临时法庭。杨青常说:“离群众越近,离真相就越近。”
她推动的“田间法庭+代表接访”模式,让司法服务直达“最后一公里”。在一起土地承包纠纷中,她卷起裤脚走进水田,一边查看争议地块,一边听双方倾诉。最终,她用当地方言讲法理、用乡情亲情解心结,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作为人大代表,她同步收集群众法治心声,将“普法宣传进村组”“简化立案手续”等16条建议,转化为法院便民实招。她还带领39名法治副校长,用“故事式普法”为师生讲解农民工维权、未成年人保护等知识,让法律从“高高在上”变为“触手可及”。
彩礼纠纷背后的“妈妈手”
“青姨,这双鞋送你……我能叫你一声青姨吗?”16岁的小芸在纸条上写道。那双她亲手织的毛线拖鞋,至今珍藏在杨青的办公室里。
小芸因彩礼纠纷与“丈夫”对簿公堂。庭审后,杨青没有一判了之,而是用了五个多小时,从法理到人情,从青春梦到育儿责,一点点融化两个孩子心中的冰层。最终小两口携手南下务工,开始了新生活。
此案让杨青意识到,高价彩礼背后是乡村婚恋观念的迷失。她深入调研后提交专项建议,推动省级层面出台治理措施,并在盐津法院建立“法院+民政+妇联+村委会”联动解纷机制,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
打通村民“最后一公里”
“高速路通了,我们的路却没了!”豆沙镇万古村村民的诉苦,杨青记在了心上。
原来,修建高速公路时,原有村道被截断,八户村民三年出行困难。她冒雨徒步勘查,多次协调交通部门、施工方和村民,最终推动新建一条水泥路。如今,孩子们上学不再绕远,老人看病不再蹚泥。村民感慨:“这条路,是杨代表用脚‘走’出来的。”
清官巧断家务事
“你发烧时,妈妈背你走十里山路求医。如今她走不动了,需要你的肩膀。”在柿子镇白水社区,杨青调解一起赡养纠纷时,对长子权子轻声说道。
她不仅拿出老人卧病在床的照片,还单独与老人谈心,并协调村委会定期帮扶。最终,一家人在巡回审判现场达成赡养协议,延续两年的家庭裂痕得以弥合。
杨青创新“调解优先、判后回访”机制,联合村委会、养老院构建“三位一体”调解网络。她还就性侵未成年人防治问题发出多份司法建议,并向省教育厅提交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提案,织密“一老一小”保护网。
从法官到代表,从堂前审判到田埂调解,杨青始终坚信: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式实现。
她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民声,在平凡的岗位上,让法的庄严与人的温情交相辉映。那1384件案件背后,是1384个被温暖的人生;那97.54%的服判率背后,是一颗颗被法治力量抚慰的心。
她说:“我愿继续做那盏灯,用微光守护万家灯火。”